团学新闻

孙富昌:保研北大,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发布日期:2021年12月01日 18:32 作者: 点击:

 

“芋圆奶茶的英文是什么?”如果你和材料与工程学院2018级“E+”材料化学专业的孙富昌同学一起喝奶茶,他很可能会冷不丁问你一下。孙富昌是一个随时随地有意识给自己制造语言环境的“外语小白”,大学三年时间,他一步步让自己从高考英语110多分的基础,跃向英语六级624分、雅思7.5分的高光成绩。

而这,只是他“飞驰人生”的冰山一角,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孙富昌主动加入导师张云飞老师的课题组,每天四点一线——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在日复一日的学习、研究、试错、积累中,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了2SCI论文和1EI论文,以第二作者发表了1篇北大核心期刊论文,申请公开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并以专业第一的学习成绩成功保研北京大学。

“不认识他的人可能会觉得这些学术成果对一个本科生来说是不是有点夸张,甚至离谱,但在他身边一路过来的同学就知道,这真的就是他应得的结果。”同班同学李澳感叹道。这位优秀得让人心服口服的“别人家的同学”孙富昌——保研北大,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尝试是最不需要成本的

今年7月中旬,正在武汉大学参加夏令营的孙富昌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号码来电——“是孙富昌同学吗?我是北京大学课题组的老师,我们仔细看了你的资料,专业成绩、科研经历、英语水平等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对你很有兴趣……”挂完电话的孙富昌心都快跳出嗓子眼儿了,他激动了一下午,“每隔一小时心都要砰砰跳两下。”他笑着向记者描述当时的兴奋感。

“对年轻人来说,尝试是最不需要成本的。”孙富昌从来没想过自己会被北大“主动青睐”,在这之前他“像找工作一样”海投报名了接近30所高校的保研夏令营(受疫情影响在线上举行),其中北大是他觉得有些“飘渺”却又“不投白不投”的高校,结果抱着试一试心态报名的北大竟主动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四五百人报名,筛选一百人入营,最终三十多人获得offer,孙富昌是其中一个。

实际上,孙富昌潜意识里对自己报北大也是有过“掂量”的。在海投的高校里,他先后获得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余所知名高校的预录取资格,并在夏令营面试中多次名列前茅。“全面撒网”的过程让他从夏令营到预推免阶段信心渐增,并意识到了自己在全国“保研大军”中所处的位置。

由于入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专业第一,在自信能拿到学院研究生推免资格的情况下,孙富昌从大三下即今年3月初开始,就投入了自如又忐忑的保研准备工作。自如的是,他前期学习的稳扎稳打——个人简历、学习成绩单、专业排名证明、科研论文、获奖证书、推荐信等材料一应俱全;忐忑的是,他担心投递过去的资料压缩包会不会还没解压,第一轮就被莫名pass掉。所幸的是,他的勇于尝试,让秉承“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学术精神的北大看见了他。而被他自诩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尝试背后,是大学近三年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和铺垫。

IMG_256

金句频出的“人间清醒”

“上大学后你得让自己有核心竞争力。”孙富昌推了推眼镜,眼神笃定地说道。这份笃定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他坦陈自己大一刚进校时感受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的“各种优秀”,从对环境的监测中他重新打量了自己——“一定要把专业和英语学好。”自此,他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集中在“E+材料化学”的学习上,大学期间唯一参加的一个社团也是学校举办的一对一帮扶答题解惑的“学霸班”。

孙富昌是在“E+”的吸引下进校的。“E+”即“英语+其他专业”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武汉工程大学的一大教学特色,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孙富昌是这一模式下的受益者,他选择“E+”就是想在学好材料化学专业的同时,把英语当作语言工具应用到专业上。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有远见的,因为他不仅学好了英语,还用英语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而这两点恰恰是他保研北大的重磅通行证。孙富昌觉得“E+”模式给他提供了科学的学习思路和方法,从大一开始他就把英语学习融入到材料化学研究中,融入到日常生活场景中。

正如喝奶茶时会问芋圆奶茶的英文是什么,在地铁、高铁、飞机等等交通工具上,他会留意看各种英文安全提示,仔细听广播里的英文播报,他还会去审视是否有单词和语法的错误。他甚至在考英语四六级前都没有背过专门的单词书,他说词汇量的积累“功在平时”。他习惯听英语演讲,看英语新闻,读英文原著,《了不起的盖茨比》他读了三遍,从看不懂到一知半解到心领神会,在啃下一本英文小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提升了自己的英语水平。“他学英语一点也不机械。”同班同学李澳称赞道。

李澳坦露自己和孙富昌成为朋友的契机是他们进校时高考成绩差不多,她看见孙富昌上课总是“毫不犹豫坐第一排”,想跟着学习这种“主动”的态度。令她有些懊恼又心生佩服的是,她和孙富昌的差距不知不觉就大了起来,原因她归结为“他太自觉了,”在她松懈的时候他还保持着“高考那股劲儿”,在她迷茫的时候,他总是“很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主动性是大学生必备的,坐那儿等天上掉馅饼这种事是不可能发生的。”孙富昌笑着打趣。在导师张云飞眼里,孙富昌也是一个主动性非常强的学生,“目标非常明确,对自己该做什么十分清楚。”自学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孙富昌是和他联系沟通最紧密的学生之一,师生俩常常晚上十点后还在QQ上聊论文。在张云飞的指导帮助下,孙富昌在本科阶段就逐步掌握了很多实验操作内容,并在实验过程中萌发了撰写和发表论文的意识。

“论文是在实验室努力的副产品,很多东西都是水到渠成的。”00后的孙富昌又以长者般沉稳的口吻抛出金句。平时只要没课,他都会往实验室跑,经常实验做到晚上10点半才出来吃饭。当问到“你不饿吗”——“一顿没吃多大点事儿,实验必须做完,不然就白费了……”他马上三言两语飞了过来。寒暑假他会在实验室呆上半个月再回家,写作业、做实验、看文献、写论文,日复一日一篇论文初稿成形了,在投稿至接收反馈过程中再反复修改十几遍,修改周期就需要4-6个月的坚持。

实验失败也是常有的事,这时他会先找问题,及时找导师沟通,实在进行不下去就暂时搁置——保研结束后他把大二时搁置的实验又捡起来重新做,他说最近好像又找到了新思路,有了新的突破口。“焦虑的时候就想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努力的时候就想自己没有的东西,这样心态能平衡点。”孙富昌直言压力大时会这样调节自己。在指导孙富昌做实验的过程中,张云飞察觉到他的自愈能力挺强,可以不带多余情绪反复试错,反复重来。

IMG_257

想去看更大世界的“小镇做题家”

来自湖北孝感大悟县的孙富昌,从小意识到县城之外一定有更大的世界。他在父亲给他买的经典名著中“翻阅世界”,虽只留下了粗浅懵懂的印象,但这样的阅读习惯让他即使在高中选择读理科也不像是个纯然的“理工男”。他谈吐幽默,思想达观,似乎什么话题他都能聊上几句。更重要的是他对世界充满了探索欲和好奇心,这成为他“集中精力搞学习”的根本动力。

“为什么要登月,因为月亮就在那里。”著名登月演讲中的这句话让孙富昌感同身受,他内心总有股能量在驱使着他往前走,他觉得自己之所以目标明确,其实是把学习目标当作实现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工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他用这句话来诠释自己的理念——只有自己拥有了实力,才有资格去见识体验更大的世界。李澳觉得孙富昌经常思考一些“很高深的问题”,弄得大家和他聊天可能会被“噎住”,不知如何回嘴。

孙富昌习惯跳出知识本身去理解知识,喜欢探究和总结知识背后的规律,用观察的视角去咂摸事物的究竟。如果学习是一场比赛,他不像是选手,更像是个裁判。这样的思维方式让他的学习过程似乎更“行云流水”,少了被动和拘泥的“学生气”。“人的眼界得开阔,开阔之后才知道有怎样的选择,做出怎样的努力,有哪些可能性。”孙富昌如是说。他自嘲自己是个喜欢分析错误答案的“小镇做题家”,一张试卷做完了他要把错题“错在哪儿”都分析清楚了才舒服。这个习惯似乎对追求效率的考试不太有利,但却已初步成就了他持之以恒、刨根问底的科研精神。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一个00后工科男的嘴里时不时冒出这样的名言警句,总是让人有些惊艳的。孙富昌的眼界开阔还体现于,他很喜欢读马列主义的相关书籍,他私底下把《马原》《思修》等大学思政课的课本联系实际生活当小说看,觉得十分有意思。他还经常上网搜索浏览“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里的文章,《毛泽东选集》也是他很感兴趣的日常读物——“只有了解中国才能立足实际去改变中国。”孙富昌又推了推眼镜。

想去看更大世界的孙富昌没有限定自己将来一定要从事什么职业。援建非洲水电站的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博士曹丰泽是他目前的“偶像”,他很佩服那些真正践行理想信念、投身社会发展建设的人。在他看来,一个优秀的人得“各方面优秀”,不仅有才,更要有“德”。随后他又补充道,“这些说起来是很兴奋的,但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注意力还是更多地放在做朴素的事情上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