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新闻

我校2支团队入选2024年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

发布日期:2024年08月23日 12:13 作者:王祥礼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王祥礼)近日,共青团中央青发部公布了《2024年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青春笃行”专项行动全国示范性团队名单》,我校“化”林非遗工坊实践团、听涛社会实践团2支团队成功入选。

 “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专项计划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主题,活动内容聚焦宣传国家粮食安全、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参与和美乡村建设、组织乡村文化活动、开展农业科技支持等5个方面。经自愿报名、学校团委推荐、省级团委遴选、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审核,最终选出1000支全国性示范实践团队。

“化”林非遗工坊实践团:锦绣“黔”程,妙手生花

   7月20日-27日,百“化”林非遗工坊实践团深入贵州遵义市绥阳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围绕探寻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等目标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交流访谈、动手体验等方式,深耕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当地非遗发展成果,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体验传统技艺:非遗技艺探寻之旅

  实践团一行走进绥阳县空心面生产基地,实地考察并亲身体验空心面制作过程,深刻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和价值。搓面团、上杆、拉面,一根根细长的面条在手上被逐渐拉伸,每个制作环节都让同学们产生了浓浓的体验感和成就感。实践团负责人禹思杰感悟道:“师傅们不仅仅是面条的制作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用心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这次非遗寻访活动,追寻非物质文化遗产文脉,增强了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探秘非遗工坊:非遗瑰宝传承之旅

  实践团来到位于台江县的张艳梅苗绣、蜡染工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张艳梅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学习苗绣针法技艺,观赏苗绣蜡染作品,感受苗绣的独特魅力。

  校党委副书记李志旭代表学校为张艳梅苗绣工坊授牌。实践团成员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亲自上手体验苗绣编织技艺,在针线交错中感受苗绣文化的非凡魅力。实践团成员彭馨博感叹道:“通过参观体验,我深切感受到苗绣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苗族人民亘古千年的勤劳与智慧。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看见苗绣、了解苗绣、爱上苗绣。有更多的人透过苗绣看见东方的传统美、时尚美、世界美”。

体验蜡染工艺:非遗产品赋能之旅

  在深入了解苗绣与蜡染技艺后,实践团成员们亲自动手体验蜡染过程,学习蜡染的精妙技艺。同时,实践团成员深入调研工坊非遗产品类型、创新模式及电商销售模式,并亲身体验苗绣产品线上销售,利用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为工坊产品直播带货,赋能非遗工艺品推广传播。

触摸苗绣技艺:非遗文化体验之旅

  实践团来到台江县吉玉鸟苗绣工坊,在工坊负责人王建明的带领下参观苗绣文化展厅,详细了解苗绣的发展历史、技艺种类,近距离感受苗绣文创产品,并在台江县吉玉鸟苗绣工坊挂牌实践基地。

 实践团成员亲自动手,学习苗绣剪纸、刺绣技艺,画样、剪样、上绷架、配线、握针、运针、抽针、打结,制作精美的苗绣作品。

  实践团成员付子奥在体验苗绣技艺后说:“在尝试自己制作苗绣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苗绣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不易,未来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力量为苗绣的推广和传播做出贡献”。

武汉工程大学听涛社会实践团:赤心计划青年行动,乡村振兴共同缔造

  7月6日-7月31日,法商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听涛社会实践团一行秉持“青年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挺膺担当”的理念,赴湖北省赤壁市开展为期25天的“赤心计划——乡村振兴青年行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实践团围绕“助力乡村产业发展”与“参与和美乡村建设”实践方向对赤壁市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赤壁青砖茶与省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羊楼洞港进行深度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为当地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献计献策。

一片绿叶,成就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百姓

  实践团在湖北省商标品牌与地理标志研究院院长金明浩教授的带领下,构建“知识产权+多学科”交叉架构模式,以“政府单位+社会组织+当地茶企+小镇茶农”四位一体的调研主体,对赤壁当地多家赤壁青砖茶茶企展开深入实践调研与广泛产学研合作。

  实践团一行先后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陈军海、赤壁市茶叶协会秘书长任志刚、国家二级茶艺师周璟深等多位“茶人”就新时代茶文化品牌建设与企业转型等问题进行交流访谈。实践团成功与赤壁市茶叶协会、羊楼洞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赵李桥茶厂等多家茶企达成合作。

  实践团负责人刘天睿在深入赤壁青砖茶的非遗调研后深有感触地说:“亲历赤壁青砖茶的制作与品牌塑造过程,我深切体会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精妙,以及茶农们对这份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也让我立志将来能够运用所学,为乡村振兴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点调研与科普教育并行,深入赤壁探索流域综合治理密钥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一把钥匙,正逐步解锁环境改善与居民满意度提升的双重密码。实践团赴赤壁市羊楼洞港小流域调研寻访流域综合治理密钥,通过“多点调研+科普教育”的创新模式,探索羊楼洞港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效。

  实践团抵达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前沿阵地——赤壁市石人泉村,对石人泉村一组共富小组组长黄桂新进行采访,深入了解该村探索“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群众”发展模式。在百花岭村,实践团成员与村书记周红民进行深入交流,调研百花岭村在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宝贵经验。在羊楼洞港小流域综合治理指挥部,实践团成员详细了解了治理工作的总体布局、实施步骤、阶段性成果以及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实践团在赵李桥镇综合文化站为小朋友们举办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题的知识宣讲与趣味绘画课。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有趣的互动游戏,志愿者向孩子们普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相关知识与实践意义,激发孩子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探索精神。

  以青春之名,担时代之责。武工大学子把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实践中上好“行走的思政课”和“一线的专业课”,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展现青年担当作为,让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审核  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