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新闻

学校三个基层团委获评“2023年度湖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工作单位”称号

发布日期:2023年11月28日 10:43 作者:翟莹 点击:

本网讯(通讯员 翟莹)校地联动,双向赋能。2023年9月,团省委学校部下发了《关于举办湖北省2023年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展示活动的通知》,面向全省高校团学组织广泛征集优秀工作案例。学校团委团委高度重视、积极申报,经团省委考察评比,我校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团委,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团委,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团委在全省78所高校310个申报项目脱颖而出,荣列“2023年度湖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工作单位”百强名单。

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团委

为深入推进实施湖北省“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引导大学生走进基层社区,广泛参与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共同缔造,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团委重点部署、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动员了35个团支部、2个学生组织、236名志愿者,组建了3只社区实践重点团队,积极与佛祖岭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主动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与社区共同定制“科普进社区,思政一体化”大学生社区实践项目,开展“知数答理学堂”思政一体化成长护航计划,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暖心成长呵护。

    该项目结合团队志愿者数理专业特长和社区孩子们的成长需求,精心设置了物理科普课、红色音乐课、趣味运动会、非遗剪纸课、安全自护、阅读指导等10门课程,为社区孩子们提供“一对一”课后作业辅导,让大学生志愿者、青少年儿童在求知与启智、传承与创新、示范与引领中共同成长。项目实施以来,团队累计开展暑期公益课和科普活动共70余场,志愿服务时长累积超过200小时,覆盖了40余个社区儿童家庭,获得了社区与孩子家长的一致好评。

展望未来,光电信息与能源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团委将继续做好组织化动员、项目化推进、社会化运行、制度化保障,努力打造具有工大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社区实践品牌,进一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凝聚青年力量,在助力共同缔造中做出更大贡献。

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团委

    兴发矿业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团委 "大手牵小手社区融入"项目开设于2021年3月,作为本团队常驻活动于非寒暑假期间的周末定时开展。活动初期以工程大社区尹春秀小朋友为主要对象。2022年3月,同社区居委会进行沟通协调,确定后期活动地点、活动内容、活动对象。累计开展近70次,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活动多次被湖北日报、荆楚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以工程大社区困难家庭、务工人员子女、军烈子女、单亲家庭等家庭的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对象,结合学院工科专业特色,开设科学实验小课堂、安全知识课堂、陪伴游戏班等活动。摒弃传统“一味知识输出”的授课方式,课堂上和小朋友激情互动,在实践中学到知识,在课堂上,积极鼓励小朋友们亲自动手做实验,做手工,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小朋友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同时,带小朋友走进户外,开展社区清洁活动,培养小朋友们良好的环保习惯与环保意识。活动取得了小朋友,家长以及社区居委会的一致好评,更是在本学期获得了社区实践计划优秀单位的荣誉。目前,越来越多的小朋友选择每周六早上加入我们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小朋友开心,家长放心。    

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团委

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团委于2022年10月与洪山区关山街南望社区共同签订了《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近一年来,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团委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带领学生进入社区以“垃圾分类”“食品安全”“长江大保护”等为主题开展科普宣讲,并利用专业知识在社区开展环保调研活动,促进科技创新与科普“两翼齐飞”;为引导学生做好红色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为社区老人小孩分享井冈山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故事;为丰富社区小朋友课余生活,学院学生进入社区开展了手绘团扇、小小花艺、立体黏土画等有趣好玩的手工课程,锻炼了小朋友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青少年与家长之间亲密关系的良性发展。自开展系列活动至今,服务社区老人、青少年及其他居民共达450余人次,受到了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的高度评价。

今后,环境生态与生物工程学院团委将持续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社区保持密切合作,积极引导广大学生投身社区志愿服务、知识科普服务,“共同缔造”和谐南望、幸福南望,让青春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是发挥共青团组织体系优势和实践育人特色,组织大学生有组织、常态化、就近就便开展社区实践的重要平台,对提升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今年以来,学校各级团组织与武汉市44个社区结对,紧密结合各学院专业特点、学生特长,先后开展政策宣讲、社会调研、文体活动、公益服务等各类活动百余场,各学院团委在品牌化、项目化上持续发力,不断深化社区实践育人成效,为基层治理提供工大青年力量。



(审稿 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