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罗清芸)碧水绕村野,童声漾林间。7月流火,湖北省宜昌市猇亭区云池街道福善场村迎来了一群特殊访客。30余名青少年学生与家长,在猇亭区委统战部、猇亭区红十字会、武汉工程大学光能使者志愿服务队、宜昌市三峡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组织引领下,踏上一场融合田野调查、科学实验与文化寻根的生态探索之旅。这场持续五年的绿色约定,正以日益创新的形式,在长江之畔播撒着生态文明的火种。


水源地行走:清波成为教科书
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罗清芸示意大家观察水边的植物和砂石:“看这些植物和河床的砂石,它们在默默地为我们的饮水安全做什么?”在福善场村纵横交错的生态沟渠旁,孩子们俯身观察着水生植物根系,触摸着砂石过滤层。罗清芸以眼前活水为案例,剖析水源涵养林如何拦截泥沙、微生物如何分解污染物,更揭示了水源地与城市饮水安全的血脉联系。“原来我们喝到的每滴水,都经历过这样漫长的自然净化!”小学生罗敬宇开心的说道。


长江文明课:古今智慧话生态
在村会议室,一场跨越自然科学与人文历史的思维碰撞火热开启。武汉工程大学光能使者志愿服务队队长邱源借助生动的示意图,引领大家踏上“一滴水的净化之旅”,为学生们详细讲解污水从小区、工厂排出,历经格栅拦截、曝气沉砂、生物处理等多道工序,最终“变身”为可回收利用清水的全过程,让同学们直观了解污水处理原理。

紧接着,志愿者罗钦策与段皓蓝引领同学们“行走江上”。他们从长江的源头——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讲起,追溯这条世界第三长河奔流万里、最终汇入东海的壮阔历程;从良渚玉器上镌刻的水波纹饰中解读先民对河流的敬畏,串联起三峡工程展现的现代治水智慧与生态平衡之道。“我意识到保护长江就是守护我们的未来,也明白了我们肩负的责任。”宜昌一中匡欣瑜说道。


亲子实验室:砂石炭间滤清泉
“砂石拦截大颗粒,活性炭吸附小杂质,比比哪组滤出的水最清澈!”志愿者赵飞杨、张天雄一声令下,小小实验员们和家长组立刻分头行动:孩子们麻利地设计滤柱,小心翼翼倒入浑浊的污水;一旁的家长组也毫不示弱,专注地调试着自己的过滤装置。“哇!我们组的更清!”“快看这边的效果!”热烈的讨论声充满了整个活动现场。


宜昌一中李锦涛分享了自己的装置设计和实验过程:“我采用了三层少量多次的重复层结构,以确保过滤效果更佳。我在设计时特别注意了每一层的厚度和颗粒大小,确保水流经过每一层时都能充分接触过滤材料。”在活动过程中,家长们也积极加入其中。家长周海俊深有感触地说:“这次活动不仅增进了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感情,让我看到了孩子在科学探索方面的潜力,作为家长,我们应当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给予他们支持与陪伴。”


五年护水源:校地共织生态教育网
在活动尾声,福善场村的蜕变成为了一份生动的答卷。福善场村团支部书记周洋详细介绍了村内现状以及近年来的工作成果和变化。武汉工程大学光能数理学院的潘子萌老师也亮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今年是校地合作的第五年,我们的团队长期致力于水源地保护与生态课程研究。高校的智慧注入乡土实践,人才的活水润泽生态田园,这正是乡村振兴最具生命力的绿色路径。”

未来,武汉工程大学将与福善场村继续紧密携手,持续开展水源地保护项目,依托村内的自然资源和文化特色,开发更多生动有趣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环保意识,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审稿 陈恩雨)